1918年8月,怀揣着对常识的巴望,来到了北京大学,寻求伦理学教授杨济昌的协助,恳请他帮助组织一份半工半读的作业。杨济昌不仅仅的支持者,更是他的未来岳父,因而满怀等待地向北大校长蔡元培举荐了这位有志青年。
蔡元培秉持着对人才的注重,将举荐给了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并特别嘱托他为供给一份书记的作业,实际上这仅仅一个图书馆办理员的职位。但是,这个机会对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李大钊随后组织他担任办理第二阅览室,担任15种中外报纸的借阅以及挂号作业,月薪为8块大洋,这在其时算得上是不菲的收入。
在北大的这段名贵韶光,结识了很多杰出的人物,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傅斯年等等。他从李大钊那里了解到了的思维,一起也与胡适建立了深沉的友谊。虽然在北大的学习和上班时间仅为1918年9月至1919年3月的短短六个月,但他却趁此期间收成颇丰,但是他也因而错过了两个多月后席卷全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曾对史沫特莱(斯诺)回想道:“李大钊为我组织了图书馆助理员的职位,月薪多少算是不错,每月8块大洋。”在他的眼中,这8块大洋的薪酬当然可观,但不由让人沉思,北大的教授们每月会取得多少薪水呢?
彼时,政府设定了大校园长与教授的薪酬标准,校长的薪资分三级,别离为每月600元、500元和400元。而学长(即院系主任)则依照四个等级,别离取得每月450元、400元、350元和300元的薪酬。正教授则被分为六个等级,从每月400元降至300元。而图书馆馆长的薪水则是分为五个等级,最高也不过200元,最低更是仅有120元。
在这样的布景下,作为一名图书办理员,每个月的8块大洋现已足以让他过上相对舒适的日子。那时候,一般的三口之家每月的日子费用仅需10元,而在北京,租住一间一般房子的费用大约在100块大洋左右。
比照之下,北大的教授们收入天然更为可观。蔡元培作为一级校长,每月收取600元,究竟他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位置高于其他大校园长。而他门下的胡适,初到北大时月薪为260块,后来跟着时间推移不断上涨,最多时达到了400元。再者,胡适还在其他校园兼任教授,收入乃至翻了一番。
而鲁迅先生则是个中俊彦,身兼多所大学的讲师,月收入超过了1000块,足以在一个月内购买一处一般的四合院。李大钊刚开始担任图书馆馆长时每月120块,后来转任北大政治学与历史学教授,薪水稳步增至200块,而且出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后,月薪更是涨至250块。
在民国时期,教授的薪资的确高得惊人,原因首要在于那个时期学者人才匮乏,文盲遍地。许多名校里汇聚了很多才华横溢的鸿儒和大师,他们的思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因而,政府也极端注重高等教育的开展。鲁迅、胡适、朱自清、马寅初、竺可桢、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吴宓、周培源、闻一多等大师层出不穷。
在那个年代,教授的确是稀缺资源,因而倍受珍爱,与之比较,现在的教授和“砖家”好像已不再那么稀缺,因而其价值也就相应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