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19日傍晚,胡宗南率领整编第1军浩浩荡荡地挺进了延安。十几年奋战,日以继夜,终于如愿以偿,心中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他的每个表情、言语都透露着无尽的骄傲与兴奋。延安,对的象征性意义无需多言,这一刻,胡宗南感觉自己无比光荣。因此,他迫不及待地给蒋介石发电报,迅速报告了此次“伟大胜利”的详情,目的是请功并汇报当地局势。
与此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庆祝电报如雪花般纷至沓来,胡宗南在上下将领热情(或虚伪)的祝贺声中,忙碌于延安的各项事务。他一边享受着这些“成功者”给予的恭维,一边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恢复秩序”、接受记者正常采访等一系列活动,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对蒋介石而言,占领延安也让他无比欣喜,甚至特地抽出时间亲自前往延安进行视察。到达毛主席的窑洞外时,蒋介石看到了一样物品。当时他并未在意,然而,当最终败退后,他深深懊悔自己当初的疏忽。
1947年初,蒋介石下达命令,要求胡宗南集中军力,采取一切手段攻下延安这个“大本营”。看到电报后,胡宗南心中十分犹豫。毕竟,延安是的政治心脏,这里地势险要,防守固若金汤,和当地百姓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国军单凭空中优势根本没办法轻松取胜。而且,这一个地区的防御早已准备周全。
胡宗南深知攻打延安并非易事,但他也明白其战略意义非凡。自解放战争爆发以来,国军几乎未能在任何战场上占到上风,士气低迷,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人心。特别是延安,对于蒋介石而言,早已成为一块心病。1945年重庆谈判结束后,蒋介石对充满了仇恨,特别是对毛主席,延安更是他无时无刻不想“收复”的地方。事实上,从1940年开始,蒋介石就已虎视眈眈。
无论任务如何艰难,作为下级指挥官,胡宗南一定得执行上级命令。经过商讨,国军制定了详细的进攻计划,先以空军进行大规模轰炸,再由陆军分兵数路采取“钳形攻势”,最终目标是包围并消灭西北,拿下延安及其整个边区。
1947年3月14日,国军的攻势全面启动。胡宗南本以为战斗将会十分艰苦,然而,战事却进展得出奇顺利。不到多久,他便接到情报:毛主席已经悄然撤离延安。胡宗南欣喜若狂,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绝对没察觉到战局的异常,急于迅速占领延安。他的嫡系部队整编第1军第1师第1旅接到命令,一路冲锋,朝着宝塔山推进,执行“光复延安”的任务。
占领延安后,胡宗南的心情可想而知,欣喜若狂。他收到蒋介石的电报称赞,甚至获得了“二等大绶云麾勋章”,部下也因立下“赫赫战功”而纷纷升职加薪,甚至获得了丰厚的现金奖励。然而,他的得意忘形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暴露无遗。
为了宣传的胜利,胡宗南召集了大批记者前往延安,开始自夸其“大胜”。由于撤离迅速,战斗的伤亡并不严重,战俘数量也寥寥无几,胡宗南不顾事实,开始夸大其词,声称击毙或俘获敌军数万,缴获大量武器弹药。为了证明这些“战果”,他甚至在延安周边建立了十座“战俘营”,准备假装抓到大量战俘。
面对这个难题,他决定让士兵充当战俘。经过挑选,他命令1500名国军士兵假扮“俘虏”,将他们送进战俘营。这种虚假的行为引来了不少质疑,但胡宗南对此却乐此不疲。此时,老蒋对胡宗南的胜利显然也充满了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查看延安的现状。
然而,延安的局势并不稳定,部下对蒋介石的安全产生了担忧,劝阻他推迟视察。尽管如此,老蒋还是决定前往,而胡宗南也希望老蒋亲眼看看他的“战果”。于是,他立即着手整顿延安的治安,为老蒋的到来做足了准备。为确保老蒋的安全,他花费了大量资源修缮了“第一招待所”,并特意修整了迎接老蒋的道路,确保了来访的舒适度。
1947年8月7日,蒋介石终于乘专机抵达延安,胡宗南带领大批人等在机场迎接,甚至组织了不少百姓参加迎接活动。蒋介石心情愉悦,走下飞机后昂首挺胸,坐上了前往小别墅的车。然而,还未等他喘口气,通讯兵便急匆匆地带来一个消息:彭德怀率军开始对榆林发起攻击。蒋介石被这个突然的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立刻召开军官会议,准备应对的进攻。
第二天,蒋介石在胡宗南的陪同下参观延安。当他来到毛主席的居所——“枣园”时,看到了一排排简陋的窑洞,不禁问道:“哪个是住的?”农民指向一个窑洞,蒋介石愣了一下,很难来想象毛主席竟然住在如此简陋的地方。这个窑洞不大,内部简陋,一张破旧的木床和几件简单的家具,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令人震惊的是,蒋介石看到的其中一个物品——一架木制纺车,他立即询问:“那是什么?”百姓解释道:“是纺线用的纺车。”蒋介石愣住了,没再说什么,默默回到了小别墅。
在接下来的参观中,蒋介石的心情逐渐沉重。尽管他并没明确表达,但内心的不安已然显现。回到别墅后,他匆匆离开了延安,结束了自己这次历史性的视察。这是蒋介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自到访延安。虽然他并未明确表达什么,但在他离开后的反思中,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失利的原因。
蒋介石对于毛主席的警觉性和坚韧不拔深感钦佩,同时,也为自己当初未能及时注意到毛主席的细节而后悔。事实上,毛主席对延安的坚持以及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才是他最终能够赢得战争并取得全国胜利的关键。而蒋介石的失败,也正源于他没有办法获得人民的真正支持。
最终,胡宗南所占领的延安在1948年被重新收回,给了解放战争带来了新的动力,而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以人民为基础的政策最终带领我党走向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