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经常说一些颠三倒四的话,做的事也不像个具备现代理性的“正常”政客。有时候真让人难以理解。
尤其最近在俄乌战争这事上,他对俄的赤裸跪舔,对乌克兰能源的毫不掩饰的觊觎,让一众盟友伤心透了,也让人感觉他的三观无比流氓。
还有抢夺格陵兰岛、将加拿大变成美国第51州等等言论,他看起来似乎跟疯子无异。再比如关税这事,很多经济学大佬,简直痛心疾首啊,就差没骂他白痴了——好像也有人已经这样骂了。
但诡异的是,无论你怎么笑他、骂他,也不论他看起来多疯多傻,他确实是美国史上“粉丝”最多的总统。
之前大选期间,拜登在Tik Tok的粉丝撑死几十万,但特朗普一上来就是数百万打底。他在推特的粉丝,高达9500万,比泰勒·斯威夫特(霉霉)还高。
尽管在价值观上,甘地与特朗普是镜子中截然相反的两面,但他们同样擅长行为艺术。
线年后,甘地自南非回国后,整了一个高僧静修所。该静修所大约有40个男女,表面看,没什么稀奇,日常就是种地、纺线、做衣服,一起吟诵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但凑近看,炸裂得辣眼睛。
静修所中,无论男女,都得剃光头,发誓永远只讲真话,不保留任何私人财产,当然也禁男女那点事……这都没什么,关键里面的人都奇奇怪怪的。
比如,里面有个法国隐士,发誓12年不张嘴说话,有次别人不小心踩他脚,他忍不住尖叫,为补赎,他用铜线把上下嘴唇缝起来。
静修所中的修行内容也很怪。比如,甘地要求大家每天问一遍“今天你的大便好吗?”因他相信,现代文明腐化堕落跟人类肠胃紊乱有关。
他还认为“火非自然的东西”,所以从不吃烹饪食物,只吃葡萄干,结果常年痢疾,后改吃水泡过的花生,可“机关枪”根本停不下来。
过去在南非,甘地建过类似的玩意——托尔斯泰农场,高僧静修所算“升级版”。终其一生,甘地都极迷恋此类集体生活实验。他从中获取神秘的启迪、顿悟和力量,然后运用于印度政治活动。
比如,甘地说印度不搞西方代议制民主,只需要大家博爱互助就行了。他还控诉工业社会让印度贫困不堪、道德堕落,所以印度要搞小农经济,复归田园主义。
再比如,当年希特勒入侵波兰,甘地曾给希特勒写信……他想要以人道主义精神感化小胡子。日本侵占中国华北后,他又去规劝日本“做个好人”。
他斥责英国人参战的目的不纯,也反对老美卷入欧洲战场,他号召欧洲人“不可以使用武器与纳粹作战,你们要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拿走你们的国土,让他们占有你们美丽的海岛……但你们绝不表示归顺他们”。
而在他的想象中,抗日的正确方式是:“将有一排排印度人,纪律严明,手无寸铁,面无惧色地向日本人的刺刀冲,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直到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从而使敌人心慈手软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总之,种种奇怪言论吧,让当年的甘地,就跟特朗普一样,神神叨叨,且看起来绝对没现代政治观念,不像个理性的“正常人”。
但在印度,他却被奉若神明,得到亿万人的拥戴,甚至成为一个民族的图腾。罗曼·罗兰说过,甘地只要一招手,印度3亿民众就会如交响乐队一样听他召唤。——这点,甘地也跟特朗普一模一样。
就像在美国,很多人理解不了特朗普,其实在印度,也有很多人理解不了甘地,对他相当不屑,他最后也被一位印度教徒刺杀。
但是,你说特朗普无知?可别忘了,他身家几十亿美元,生意场上精明如狐狸。甘地是相同,你说他不懂现代科学?无知?他可是正儿八经的伦敦大学留学生,是知名的执业律师。
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也曾经劝甘地,让他放弃“非暴力”、“劝人向善”这些可笑的反殖民方法。甘地只是笑笑,然后说,你根本不懂印度。
简单来说,当时的印度,是一个民众文化程度极低、蠢货遍地的印度,是一个受英国殖民统治多年、分裂且愚昧的印度。
而要抵抗殖民者,又不得不取得这些“愚昧信众”的支持。那要怎么取得他们的支持?靠跟他们讲现代政治理论吗?那些政治黑话,除了尼赫鲁这样的少数精英感兴趣,又有多少印度人真的懂、真的关心呢?
甘地搞政治,从来不靠说理,甚至都不靠长篇大论的演讲,而是靠表演、行为艺术,比如绝食、神秘的静修所、纺纱和炼制盐巴等。为啥呢?因为这些“行为艺术”,比演讲好懂多了,是最底层的印度人也能懂的。所以他的粉丝,比任何演讲型政治家都要多。
政治本身,是有显宗和密宗的,有些话是说给外人听的,有的话是讲给自己人的。
陈近南告诉地:“小宝,你是个聪明人,我可以用聪明的方法和你说话,外面的人就不行”。
陈近南继续说道:“小宝,你知道,现在聪明的人大多数已经在清廷里当官了,所以,如果我天地会要同清廷对抗,就只能用一些蠢人了。对那些蠢人,绝对不可以对他们说真话,只能用宗教的形式来催眠他们,使他们都觉得所做的事情都是对的……所以反清复明仅仅是一句口号,跟阿弥陀佛其实是一样的”。
当然,你很有可能会说,陈近南的时代,甘地的时代,跟今天特朗普的时代,完全不一样。所以甘地那种装神弄鬼的愚民弄民的方法,未必就适合特朗普。
洛克菲勒在学校表现不好,他妈还未等他说明情况,就把他绑在一棵苹果树下,好一顿胖揍。打完了,小洛委屈地说,“妈啊,我是冤枉的,你误会我了”。当他争辩完,他妈也知道错怪了儿子,但依然说道,“没关系,打也就打了,留着算下回的吧。”
洛克菲勒的妈妈非常严厉,将孩子绑在苹果树下用桦枝扫帚抽,算是日常基操了,用话说叫“揍魔鬼”。
他妈妈叫伊莱扎,出生于1813年,没多少文化,住在偏远的穷苦乡村,靠种地养活几个孩子。
在那个年代,美国的大人用暴力教育孩子是很常见的。伊莱扎她老公,也就是洛克菲勒的活爹,叫“大个子比尔”,是个酒鬼、游医(骗子),常年不着家那种。
第一,要听村里教堂牧师的话,勤勉、节俭和戒贪念,她是非常虔诚的浸礼会教徒——属于新教的一支;
——她有多痛恨酗酒呢?凡是领居有酗酒的,她就敬而远之,当不认识乃至翻脸,如果酗酒的领居多了,她就搬家。
孩子,也跟着她信教。若孩子不按教条做事怎么办?用笤帚抽。所以洛克菲勒终身滴酒不沾,克勤克俭到极致,即使后来发财了,也把送花给妻子的账记在小本本上。
一般人的印象中,美国是个标准的世俗化国家。他们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权利法案》明确规定,政府不能设定任何宗教为国教,也禁止政府干预和参与宗教活动。所以信仰什么宗教,是你的自由,是你的私事,别人管不着,但也不能强迫任何人跟你信一个宗教。
而且,你看老美的各类影视剧也会发现,人们都是以追求世俗化“美国梦”为荣的,也就是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底层努力找份糊口的工作,中产努力追上消费前沿,上层的奢华则堪比贵族王室,大家的偶像也多是些商业巨子,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
再比如,洛克菲勒,很多人知道他是石油大王、世界首富、镀金时代美国资本主义最醒目的符号,也有一定可能会了解,他的家族财富帝国传续至今,孙子纳尔逊做到美国副总统,资助过基辛格,捐建了协和医院、芝加哥大学和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等等,至于他小时候被妈妈抽,逼着信教的事,就好像没多少人关心了。
但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洛克菲勒和他妈都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生前,洛克菲勒每个星期都会去教堂,而且他终其一生,雷打不动,每个月,会抽出收入的一部分捐给教会。
民意调查显示:将近50%的美国人每周都会去教堂,而欧洲平均只有5%。美国人观看体育节目人次每年为3.88亿,但去教堂参加活动的人次却达到52亿。
93%的美国人声称“信仰上帝”,其中81%为基督教徒,其中56%为新教徒,25%为天主教徒。客观上,老美也是人均教堂最多的西方国家,超过30万个,成年人中,70%的人从属于某个教堂。
另外,美国还有超过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5000多种宗教杂志,85%以上的私立中小学生都会在教会学校念书。
美元纸币至今还印着“我们信仰上帝”、总统就职、法庭提供证据都还必须手按《圣经》起誓。当年小布什宣称“如果没有同上帝建立一种关系就不能当总统”,而特朗普则更是“上帝保佑美国”不离口,还经常与信众一起当众祷告,2018年他还在内阁中成立了一个“中央圣经研习小组”。
只不过,关于美国,我们大家都知道它的外在形象多是世俗的一面,至于宗教性的一面就很少人了解。
显然,特朗普比谁都了解真实的美国。而且从其粉丝量,还有这次选举的结果来看,他才是真正了解美国最多数群体在哪里的政客。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其实今天大漂亮的外在形象,一直都是特朗普极其讨厌的媒体在塑造的,比如《》《》等。还有一个塑造美国形象的媒介,也非常痛恨特朗普,这就是好莱坞影视剧。
这些人,不会像特朗普那样说些政治不正确的“蠢话”,更不会像特朗普那样直接用宗教语言。
但他们就真不懂“庸众需要宗教”这件事吗?当然也不是。只不过,他们借用了一种外在的“皮”,去替代特朗普式蠢话和宗教语言。比如“美国梦”,以及“美国梦”这层皮的皮——成功学。
所以你看好莱坞电影,比如《阿甘正传》,内核就是老美讲博爱、讲善良、遇到困难向上帝寻求信心和勇气,但外在的皮却是一个成功学、美国梦的故事。
再以洛克菲勒为例。大家如果去找洛克菲勒的传记话,就会发现,他小时候妈妈怎么抽他,以及他妈着他遵循宗教教条行事的故事,是很少见到的,读者也不感兴趣且慢慢遗忘了。
但与此相对的,《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这类自我提升或如何发财的故事,美国读者却非常感兴趣。这类故事,是所谓的成功学。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炮制成功学故事的宇宙最强国,堪称万物皆可成功学,包括林肯、华盛顿的履历,都能化成一个个催人奋发向上的励志故事,世界首富洛克菲勒这样的素材,成功学大师们当然不会错过了。
大家在超市、机场和路边书摊看到的《富爸爸,穷爸爸》《人性的弱点》《演讲的艺术》《成功黄金法则》《谁动了我的奶酪》和《秘密》等,还有戴尔·卡内基、拿破仑·希尔这些知名的成功学大师,无一例外,都是“美国制造”。
其实说现代成功学是老美的“国粹”,也不为过。因为,别说一般人了,就是美国最上层的精英,对这玩意都痴迷得要死。
比如克林顿,就将一个叫托尼·罗宾斯的成功学大师,看做人生偶像,据说1998年莱温斯基丑闻曝光时,他还与这位大师保持着密切的电话联系,且在事后声称,多亏他帮忙才度过这场危机。
这个成功学大师,在荧幕上很活跃,很受欢迎,写过的书,包括《激发无限的潜力》《唤起心中的巨人》《金钱:掌握游戏》——光看书名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所以大家懂了吗?的克林顿信成功学,跟特朗普信教,都是一回事。只不过,就像特朗普所言,人太“伪君子”了,喜欢用表皮伪装自己。
但无论如何,也正是掌握了媒体、好莱坞这种宣传工具,才塑造出美国形象是成功学和美国梦的,而把美国的宗教内核给遮蔽了。
不过这些年,随着自媒体、社会化媒体兴起,老美的宗教内核、保守的特色,是慢慢的被公众所知道了。据说现在白宫召开记者招待会,除了找《》《》和CNN这些大媒体外,也会找一些自媒体博主过去了,而且流量更大。
有意思的,是有段时间,这些美国成功学书籍,在国内常年占据图书销售榜前列。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中文版,卖了超千万册。
中国人喜欢读美国人写的成功学,甚至引起了一个叫埃里克·亨德里克斯-金的德国社会学的注意,据他统计,在美国,成功学书籍,已降至非小说类印刷品销售额的6%,但在中国,却依旧占了1/3左右。
以至于,有段时间,国内出版商,为了从中分一杯羹,掀起了一股编造成功学伪书的歪风,就是从各种成功学著作里摘抄点内容,然后按个老外的名字,就声称是美国某某名师的著作了。包括《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也有很多人说是伪作。
其实有个原因,是我们这边,对美国的想象,其实是受好莱坞、美国媒体影响。换句话说,比较“化”。
当然,也是因,成功学,比美国那种保守宗教语言,更容易让其他几个国家的人接受。
老美成功学的实质,是 “美国梦”的实用宝典,但更深层的内核,是美国白人主流宗教——清教或新教的教义的实用化、世俗化。
所以,成功学如果只是美国人的皮,而你仅仅以为这些皮就是真美国,这就好比一个老外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就说他明白了中国文化内核一样荒谬。
但是话说回来,无论是成功学还是保守的宗教,对于奉行彻底唯物的人看来,均属“行为艺术”。
对此,看惯了朝代更替的中国人比谁都懂,不信,且看《鹿鼎记》中韦小宝和陈近南那段对话的后半部分:
韦小宝抢话说道:“要反清主要是因为他们抢了我们的钱和女人,是不是?复不复明不过是脱了裤子放屁,关人鸟事呀!行了,大家都是聪明人,了解!继续说”。
陈近南点头:“总之呀,如果能做成功的话,就有无数的银两跟女人,你愿不愿意去呀?”